一、心中心法灌顶时之开示
(一)心地法门:
修心中心法,上座时用金刚持的方法,嘴唇微动持咒不出声。出声念咒伤气,默念伤血。我们修法首先要注意身体,不能把身体弄坏,所以打坐、修行要把身体保护好。但是坐到种子翻腾、心里烦乱,坐也坐不住的时候;或是坐到昏然入睡,乱梦当前时,就要出声念咒,把那些混乱的妄念和睡魔除掉才能入定。没有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还是用金刚持的方法持咒。
持咒的快慢是每分钟十至十二次。念的时候,要心念耳闻,就是一个字一个字的从心里过,不是有口无心的去念,要用耳朵聆听这从心里发出来的咒音,听得清清爽爽,这样才能将妄念摄住不动而渐渐入定。
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意根好比猴子一样乱动惯了,你要它安静不动不起妄念很难,但不把它摄住不动就不能入定、开慧成道,因之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念佛时要至诚恳切地以“阿弥陀佛”这句圣号把眼耳鼻舌身意都抓住,叫它不要动,才能安然入定。这六根当中,以意、耳二根为难摄。眼睛闭上不看东西就能摄住眼根;嘴持咒就能摄住舌根(舌头);鼻子不闻异味就能摄住鼻根;身体不接触外境就能摄住身根。但是人的耳朵最灵敏,很远很远的声音都能听见,隔着一座大山的声音也听得见,外面噪音会吵得你心烦。至于意根,更难摄住,不要它动,意念会不由自主地从心里跳出来。为什么呢?这是多生历劫的习气它动惯了,不动不行。这在佛经中叫做“作意”。也是法相宗所说的五个遍行心所,意、触、受、想、思的第一个心所,它存在于八识当中,时时刻刻在蠢动,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所以叫流注生灭,微细得很,只是我们平时看不见。
有人说:“我们不修法不打坐没有念头,一修法打坐倒有念头了,是不是修法修坏了,有念头了?”
不是。这是因为平时心乱,看不见念头在乱动,等到你心里稍微静下来后,就看见念头在动了。这怎么办呢?怎么将妄念息下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耳根来摄意根。用耳根静听念佛的声音把妄念摄住,因为心无二用,一心听念佛,专注在佛号上,妄念就自然不动了。所以念佛要专注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或“阿弥陀佛”四字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把妄念摄住不动。同样,持咒也需要一字一字从心里过,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如法。所以打坐的要旨就是“心念耳闻”,摄住妄念不动而入定。不然你坐在这里,嘴里念咒或佛号,脑子里面却七想八想,那就不能入定。一定要心念耳闻,死心塌地的打坐。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在“心空”。修行为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一切都要放下,才能入道。在家人比出家人多一重障碍,有家庭,烦恼多,驴事未去,马事又来,事情多得不得了。所以,我们时时要警惕,看破这些事相,都是假的,不可得,心里不恋着它,粗妄才可不起。接下来精勤用功打坐持咒,细妄又不免来侵袭,这是多生历劫的串习,动惯了,一下子停不下来,但不要怕它。念头跳出来你能看见,不理睬它,妄念自然化去。念头来了你看不见,那你就跟着念头跑了,这就不能入定了。打坐的时候最要紧的就是一切放下,心里要清清楚楚,念头一来就看到它,不睬它,也不要讨厌它、压制它,讨厌的本身就是一种妄心。压制也不行,压是压不死的,比如搬石头压草,石头拿掉之后,草又生起来了,这是不行的。纵或压死了,倒变成土木金石,不能起用了。所以要用活泼泼的转化法,不能用压制法。念头来了,只不睬它,把咒提起来,妄念自然转化掉。
如此精进修法打坐,修到了一心不乱的时候,咒也就自然化脱提不起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我们持咒的心还是妄心,有能有所,即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念佛也是如此,有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能所相对,都是妄心。相对的都是虚假的,不是真实的;真实之心是绝对待而无相的,凡是有相的东西都是虚幻的。假如我们真的持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一切相对虚幻的东西就都脱落化为乌有了。这时身、心和世界就统统空掉了,虚空也粉碎了,而真实不虚的天真本性才会全体显露出来。
经过灌顶修心中心法,有一个拉肚子的过程,这不要怕,这是法力。这个法有极大的加持力量,叫你把污秽、垢染、习障都从大便排掉,换一换肚皮,这是好事,所以不要怕。修法一段时间后,看禅宗的东西,有点理解了,那是理上的悟道,文字理解没有多大用处。因为没有亲证,定力不够,道理虽然明白了些,但是事情来了就挡不住了。所以解悟不能了生死,一定要证悟,亲自见到本性才有力量。见到当然不是眼睛见到,而是心地法眼亲证本性,本性是没有相的,眼睛只能见有相的东西,那时候你人也没有了,还有什么眼睛?还有什么看见?法身虽无相可见,但不是断灭空,它是真实的大功能、大能量,世界上举凡一切事相、境界都是它显现、变幻的,比如电,眼不能见,但离开它,世界就不能运转,又如“海水中盐味”,海水人能看见,海水里的盐味就看不见,但它确实有呀!
我们用功到缘心,世界都化空,便时到神知,心领神会,而见道了,所以叫做心地法眼可以见道。见道了是不是就成功了呢?很多人以为这样子就成功了,不是的,没有成功,还差得远哩!刚打开宝藏见到一点影子,仅是法身边事,不相干,生死犹不能了,还须努力向前,除尽恶习才是了手时。基于此点,净土宗人常常说禅宗不好,纵然明心见性,生死也不能了;还不如净土宗念佛稳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生死的好。
刚刚明心见性的时候只是初悟,破本参,才跨过第一道门坎,妄习犹在,生死不能了。须勤于保护,历境练心,把多生历劫执着的妄习消灭光,真正做到与【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相应,处顺境而不喜,遇逆境而不恼,丝毫无动于衷,才能了思惑而了分段生死。【金刚经】说:“过去、现在、未来心皆不可得。”心既不可得,还动什么?真见性的人只有这个觉性,其它一切都不可得,还须更向上,觉性与不可得也不住才为真了,若见境生心,随念而转,就不是见性开悟的人。罗汉之所以有四果之分,也是在是否生心动念上划分的。初果罗汉在山林里,清净无染,但是,到城市里就不免眼花撩乱思念纷起了,这就是思惑未了之故。思惑者,对境生心,迷于事相之思想也,就是对幻境惑当真实产生占有之妄想也。
在打坐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现象出现,如美好的佛、菩萨光明等善相,或丑恶的魔相,都不要理睬它,有相的东西都是假的,一着相,就容易着魔。还有当你从有相过渡到无相去的时候要起一些变化:如身体没有了,或手脚和头没有了等等,也都不可管他。更或气要断了、头要爆炸了,也毋须惊怖,这是身心将脱落的前奏;一害怕、一惊觉,即前功尽弃而出定了。等到火候到时一下子大爆炸,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销殒,虚空也粉碎,本性即现前。不过你不能着相求这个爆炸,一着相即被妄念所遮,非但不能爆炸,连空也入不了,密宗就有这个好处,常常得佛菩萨的加被,以外界的爆炸声引起内心的爆炸,但是千万不能要求。想像它什么时间来,更不能将心等它或迎它来。打坐定境中的一切形象都不能理睬,须置之不理。【金刚经】的警句须牢牢记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色相都是假的,不睬它就没事。一理睬执着它,就有着魔之虞。
二果罗汉,前念才动,后念就觉,虽然能不住相而于觉后归家稳坐,但是念有起灭,还是有生有灭。所以还要有一番生天落地的生死,然后才能了分段生死。因之,打开本来之人并不是大事完结,还要好好地勤除习气,进入三果罗汉遇事不动心的阶段更向上,进入无为之境,达到阿毗跋致(不退转)的地步,方为初步了手。有思想、有妄情、有造作都是有为。修行从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都是有为,入八地才是无为。七地虽然已证到无为了,但是还有个无为在,还有个无为的影子,还是不干净。到八地,无为的影子才取消。所以,我们每个人要衡量一下自己,看看是否对境,心一点都不动,平时如还有妄心起伏,那就不行;在境界当中,若着境更不行。一切时、一切处心空如洗,能够随缘起用,不执着,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运用那才是真开悟。
除了打坐之外,最重要的是平时用功。时时看着自己,念头一起就看见,不跟着跑。念头起了看不见,跑了一大段才觉得,才知道,那就不行。禅宗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了不怕,只怕你不知道,跟着念头跑,就是生死;跟着念头跑了一大段才知道,就是已死去多时了,也就证明你将来生死不能了。我们假若能作到前念起,后念觉,不跟念头跑,就能受生自在了。受生自在不是已了生死,还有生死在,不过在生死当头能够自己作主,要到哪里就到哪里,不受业障牵连,随业受报了。
(二)功夫程度:
做功夫的第一步:念起不随。能作到念起不随就能于生死当中做得主,不为业牵,得大自在。
第二步:亲证无为。一切事情尽管来,我心不动。这是真正随顺,而不是压住它不动,压住它不动是不行的。要尽管应酬各种事情,随顺一切事缘,没有什么好的,没有什么坏的差别感,好的不喜,坏的不厌,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平静,而达到平等无为之境。作到这个地步就能变化自在了,分段生死也就了了。第一步是在生死当中得自在,第二步是变化自在,能变粗为细,变短为长,到达第八地菩萨的位次,能显现三种意生身。
第三步:微细流注消灭。微细流注就是上面讲的作意。作意在八识心田里流动,你平时看也看不见,深入金刚萨埵大定,才能见到而消灭它。到这一步,微细流注都消灭光后,能显现百千万亿化身,度百千万亿众生。这时候才真到家,不是一开悟就好了,差得远,所以,还要好好的用功。
没有菩提心是不能成道的。什么叫菩提心呢?简单讲解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修法是为了下化众生,而不是为了自了。
今天大家能得这个法真是无上的福报。因为修禅需要几十年尽心参究才能打开本来。现在一天到晚的参禅,时间不允许。依靠心中心法,假佛力加持就方便快速多了,参禅自力修行等于用两只脚走路,修心中心法得佛力加持等于乘车子、乘飞机。所以二者有时速上的不同,你们得到这个法须珍惜、慎重、爱护,更要连续不断地精勤修行,不能今天修修,明天停停,那决定不能成就,心中心法更妙在融万法于一炉。释迦佛讲修心中心结第四印能生西方净土,更能十方净土随愿往生,这就是净土宗;打开本来见到本性,这就是禅宗;证到最后,心通十方世界,十方世界在我心中圆,诸佛在我心中,我在诸佛心中,光光互摄重重无尽彼此交参无碍,这就是华严宗。所以,我们说心密一宗包括诸宗无余,实非过语。此法得之不易,务请大家好好用功,坚持打坐、观照,切勿等闲视之,更重要的还是在下座用功,不是坐两个小时就可以放野马,乱来了。还须于行、住、坐、卧处时时不忘观照,才能与大道相应。
(三)修行的六个要点:
第一:一切放下,死心塌地。恋着世间事物放不下,有什么用呢?这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因缘合成,无有实体,犹如过眼云烟,虚而不实,求不得,拿不走。即连各位自己的身体也是假有,留不住,不可得,身外的东西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认事物为真、抓牢不放,是不值达本一笑的愚痴之事,学佛修道是大智大慧的大丈夫的事业,不是小根小慧的人所能胜任的。要成道第一,要看破一切。死心塌地的打坐,才能入定开悟,假如在座上想这样、想那样,妄念纷飞地乱想那就完了,一定要一切放下,像大死人一样才行。
第二:打坐持咒,心念耳闻。这是修心密的要诀,对入定开悟,关系非常重大,所以再三提示大家,要毫无折扣地照之实行。人的妄念动惯了,不专心致志的倾听持咒的心声,把意根摄住,妄念息不下来,妄念不息何能入定、开悟?所以必须心念耳闻,一个字一个字从心里念出来,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摄住意根不起妄念,而渐渐入定。
第三:念起即觉,不压不随。念头来时,要能看见,如果看不见就跟着它跑了,一跟念跑,就妄念纷飞不能入定了,所以要念起即觉,既不随之流浪,也不压制不起,只不理睬它,提起正念,一心持咒,妄念自然化去而安然入定。
第四:按时上座,不急不缓。每天按时上座,养成习惯就容易入定,最好早上打坐,凌晨更好。坐时不要急入于入定,心情平和地以一种平常心安然入座,不急不缓地从容持咒,既不要求入定开悟,更不妄求神通。以要求入定、开悟、发神通等的一念即是妄心,此心一起,即障自悟门,非但不得开悟,而且不能入定。
第五:下座观照,绵绵密密。把打坐中的静定功夫推广到日常动用中去,在行、住、坐、卧当中冷冷自用;绵绵密密地观照一切无住,既不让境界拉着跑,也不随妄念流浪。
第六:心量广大,容纳一切。修道人心量不能小,要宽宏大量地容纳一切,纵然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还要更好,没有丝毫爱、恶、喜、厌的观念。随缘随份地做一切善事,时时处处潇洒自在,没有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这就是最大的神通。
记住这六点,照之修行,绝定能打开本来,亲证佛性;做好这六点,丝毫不懈,保证能圆证菩提,得大成就!
二、法身、报身、化身的释说
何谓法身、报身、化身?临济祖师说:“一念清净心光即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心光即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心光即化身佛。法报化三身本性全具,不用向外别求。”所谓一念清净心光,就是当我们不生一念时什么念头都没有而了了分明非同木石的灵知。要有一个念头存在,就不清净。同样,有一个念佛,有一个念咒的心,都非清净。须当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一时脱落;能所双亡时,方是一念清净心光,这就是法身。我们修法老是说明心见性,就是见这个本性。
一念无分别心光,就是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心光,那就是化身佛。这分别心光和差别心光,分别在哪里呢?分别、差别不是同样的意义吗?怎么无分别心光就是报身佛,无差别心光就是化身佛呢?因为报身佛是光明身,一片光明,没有其它色相,更何有差别的相,所以说一念无分别心光是报身佛。
要证果地报身佛,须悲智双运、广度众生、积累功德才行。我们证到本性以后,大悲之心就油然而生了。我们觉悟了,晓得世界上的种种现象都是虚假不实的、幻化的,如水中月影一样不可得,而不去造业,超脱了苦轮。可是众生不知道呵!业识茫茫地不断造业受报,出苦无由。大悲心不禁油然而生,发起大愿,广度众生!这个大悲是从大智生出来的,没有智慧生不出大悲心;没有大智也不能度众生,因为要度众生,须识众生的根基,方能对机说法,所以度生要智悲双运,不是懂得些理论即可成事的。功德圆满了,感得的报身是果德大光明的报身。
如善财童子见到弥勒佛,(就是我们要去兜率天,弥勒菩萨那里呵!)弥勒佛对善财童子讲:“你根本智得到了。(根本智就是证到的本性)但是,差别智没有。”差别智是后得智,即在度生的过程中,将尘沙惑与微细无明消尽所得到的大智慧。能随众生不同的根基、习气,教以相应的佛法,度他出苦海。这个差别智你没有,还要在世界上磨练,广度众生,方能圆满差别智。度生功德圆满,你就感得和我一样的报身了。我弥勒佛之所以得这个紫金身,就是广度众生功德圆满,生出来的呀!
任何人证到的报身都是光明身,所以它是无分别的。化身则不然,化身是有相的,有相则有差别。如男女老少、草木鱼虫、日月天地呀,都有差别!既有差别,为什么说一念无差别心光即化身佛呢?因为相虽有差别,而生起诸相的本体———法身是无差别的。一切众生都是佛,因为都有佛性;一切世界景象都是我们的佛性所成、所显现的。无论什么好的境界或坏的境界,既然都是佛性所成、所显现的,那就平等无二了。故无论是我们五浊恶世,还是西方净土,都是平等无别的。世间诸有俱由我们一念无差别心光所化,所以一切事物就是化身佛。差别者在相上是有不同的,但生起诸相的性体是平等的,故一念无差别心光是化身佛也。把这道理搞通了,就不致怀疑同一意义的无分别心光和无差别心光怎么又报身又化身了。
我们认识了一念清净心光,毫不猜疑,就当下见性了。用不着到什么地方去找,他就在你自己面门上放光芒嘛!一念清净心光,就是根尘脱落,就是当我们修法时忽然能念之心与所持之咒一齐脱落,身心世界统统消融,但这是歇灭,不是断灭,而是了了分明的灵知显现。这灵知就是我们的本性,也就是法身、报身、化身。
至于要真正证到千百亿化身,能分身十方世界,广度千百亿众生,像封神榜那样的变现,那就非证成圆觉大智不可。就是说最最微细的妄念,也除罄尽了才行。我们的妄心,妄念分粗的妄、细的妄、微细的妄、极微细的妄。极微细的叫微细流注,就像微细的水流,你看它不动,实际在运动!它在下面动得太快太厉害,看起来反而不动了。把这个都截断了,不动了,那就能证到百千万亿个化身,度千百亿众生,起大妙用了。
我们做功夫,就是要先断人我见,次断法我见。人我见,就是有人和我的区别,法我见,还有个法在。法我是什么呢?像罗汉,他们知道肉身、色身是不可得的,世界是虚幻的,要离苦得乐应离开这个世界。但他们于中又生了一个法我,他们认为有法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同时又以佛性的四大种性———地、水、火、风为我。我们的佛性本有七大种性,就是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种性中以地、水、火、风最为主要。世界是地、水、火、风组成的,我们的身体也是地、水、火、风组成的。他们修道发悟不执着肉身,改执佛性中元素———地、水、火、风为我,以为这是真的,而肉身子是假的。殊不知佛性中的地、水、火、风四大种性只是佛性的部分元素而非全体,如我人之有眼、耳、鼻、舌,非整个人体。今误认为我有个物在,故为法执,而不得究竟。所谓种性者,乃“种子”能生义。譬如稻种种下去能生出稻子来,麦种能生出麦子一样。我们这个肉体既是四大种性生起的,世间的一切一切都离不开四大种性。罗汉和辟支佛经过佛法的洗练,知道了由四大生起的色相都是假的,不可执取,但又误认四大种性为实我,殊不知一有住执,即非真实,何况四大种性乃佛性部份元素,并非全体,所以他们未真见性,被佛呵为焦芽败种。
我们用功既不能执四大为我,也不能住在佛性上。一有所住,便落窠臼,所以真成佛者,连个佛影也无。假如你说“我成佛了”,那你未成佛,是成魔了。因为你还有个立脚点,胸中还有一个物,未曾空尽。我们的法身和虚空一样,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既无时间相,亦无空间相。所以我们做功夫,须剿绝一切,绝对不能有丝毫住着。但要真做到人我消灭,须证到七地菩萨才行。
“不动地前才舍藏”(“不动地”就是第八地)“金刚道后异熟空”。“金刚道”是第十地菩萨,到十地菩萨之后,法我才能取消。不然,还住在法我上。所以,常说“百尺杆头住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就是坐在杆头上还有个立脚点啊!所以要“百尺杆头更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十方世界都是你的身,立脚点也拿掉,法我就取消了。到这地步后,你就是圆觉大智了,可化百千万亿化身。我们做功夫,就是这么做的。
你们总问:“我们到家还差多远哪?”往前看,路途遥远得很。你就想:“哎哟,不得了,还相差很远很远哪!”就难免失去信心了。向后看,比比过去,看到自己进步了,心就安稳多了。所以,佛很慈悲,他说:“你们众生的气魄不够,胆量小,现一个化城让你们住住,休息休息,没到佛这个地步,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安安身,歇歇脚,或到兜率天也好。”大心菩萨说:“我都不去!地狱不空,我誓不取佛位,我要度尽地狱众生。”地狱并不可怕,你们证到时就不怕了。上面说一念无差别心光,地狱、天空一般同,有什么美好、丑恶、享乐、受苦的差别呢?!
(沈师父插话说:师父说法,你们以为只有我们人在听?天神也在听的。)
那时我们师父在北京说法,有两个不是人的徒弟,一个是狐狸,一个是蟒蛇。狐狸先来的,后又介绍蟒蛇来,来时是现人相的。他们说:“我们都做好事,给人采药、治病,从不作恶,想学佛法,修成正果。”他们对师兄弟们讲:“你们得了人身,不好好用功,太可惜了。我们为了得到人身,就要修很长时问,才能现人身,才能修佛法。”一天师父讲法,让他们坐到前面来,前面还有两个位子。他们说:“不好来啊,前面有天狐啊!(天上的狐狸)”他是地狐。后来我们师父回南方来,他们送行,送到黄河边说:“我们不能过黄河,只能送到这里为止,不能再送了,请师珍重!”这事你们听来似很玄虚,犹如听天方夜谈,但确系事实。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他们也能成道。你们不能因未看见,就怀疑没有。
比如我们的法身,一些不修法的人因未看见,总说没有,但他是实有,大家经过如法勤修,亲自证得,就深信不疑,法身———佛性———确是真空妙有,具足万能的大宝藏,而且一切众生具有,真实存在,而非虚无飘渺的了。
讲到真空妙有,非但佛性如此,一切事物无不如此。例如一只杯子,它的体性是空的,因杯子无本性(不是本自有的),如玻璃杯,是用玻璃制成的,而玻璃也无本体,是矿藏开发出来的,矿藏是经过多少世纪地质变迁与气温压力等变化而成的,所以都无本体,犹如佛性无相可见,故名真空;但一切事物,本体虽无,而假相不无,能尽其用,如佛性妙用无边,故名妙有。上面说过,一切事物皆佛性所化所成,佛性是真空妙有,一切事物当然也是真空妙有了。
或有人问:“为什么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的人有情感,而四大合成的事物无有感情呢?”答曰:“如果一口气不来,这肉体还有情感吗?可见情感不在肉体上,而在灵性上。”人们之所以有人体,物体之别者,因凡夫的心量不广,只搏取少分四大,钻在肉壳子里以为我,而不能广遍一切物,故造成有情无情之别。其实,当一个人断气时,这肉体岂不也和木头、石块一样,那里有什么知觉、情感!岂不也是无情之物?我们做功夫,做到身心、世界化空,证到尽虚空、遍法界广大无边的真性时,即能遍一切物,而无有情、无情之别了。如“生公说法,顽石点首”,即是明证。所以说日月星辰、草木丛林、森罗万象无一不是我们的化身。劝大家赶快做工夫,勿要放逸贪玩,黏着声色货利而置此大宝藏于不顾,辜负了自己,白白到世界上来走一遭,如入宝山空手而回,未免太可惜、太不值得、太冤枉了,望大家珍重!
三、桥流水不流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人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傅大士这首偈看来有些玄虚,叫人莫明其妙,“人从桥上过”这句话好懂,“桥流水不流”就不免费解了。行人从桥上走过去了,怎么会桥流水不流呢?既是空手,怎么说拿着锄头呢?步行人为何说骑着水牛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原来我们的肉身壳子只是一间房子,里面有一位真人住着。众生错误就错在认色身肉体为我;因而贪图享受,追逐外境,造业受报,生死不了。谁知道个肉壳不是我,里面住着的主人公才是真我;而冤冤枉枉地为他造业受苦岂不愚痴之甚!
傅大士这首偈就是提醒我们明见主人公不要错认躯壳。“空手把锄头”就是拿东西的那只手,就是主人公用以工作的锄头。我上次讲临济大师说:“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全靠里头人!”也是说,我们的肉体犹如木偶,他不假主人公在里面抽线,也不会动,不会讲话,不能工作。现在的一切施为活动、思想创造都是主人公的作用。
这首偈就是颂主人公的。“空手把锄头”肉体的双手就是主人公用以工作的工具———锄头:“步行骑水牛”就是主人公假以走路的双脚;“人从桥上过”,主人公借肉体住于世间一段时光就要圆寂而他去,就等于在桥上过去了。根据这个人生无常的道理,古人说:“夫天地者,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就是个旅馆,暂时住一住就要走的。大家何必在这里争王称霸,斗争不息,杀戮不休呢?“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人从桥上过,我们这肉身壳子是不长久的,是变迁的。人由少而壮,由壮而老,这“桥”不就是在流转吗?在变化吗?“水不流”,水是代表我们的佛性,它是不流动的。它是亘古常存,不来不去,不动不摇的。这个颂主人公的偈子好啊,就是要我们明心见性。
但是,打开来见到本来,不过才到法身边。如同回家只走到房子外边,非但没有入室,还未登堂,差得远呢!要做工夫,时时不能懈怠啊!假如你们今天做做,明天停停,这怎么行呢?要知打坐———打是打死妄念,坐是坐见本性。假如什么时候都能坐见本性,这是真打坐,不是坐在那里任妄念翻腾,装模作样为打坐。所以我们修法,要在心地上做功夫,时刻不能放松,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不是统称某某菩萨,而是教我们做功夫。观自在,是故我们观照我自己的本性,在本位上不要有走着。假如你上座也坐不安稳,下座后也不摄心观照,任妄念游走就是流浪!那就错过一生了。
见到法身边不算数,这时自救不了,需继续用功,进入法身正位,更要法身向上,才能圆证佛果。法身向上是什么?一个和尚问长沙景岑禅师:“师父,请你开示,何为法身向上?”他说:“一根针,三尺线。”(这就是一切平常随缘应用,不着玄妙)。和尚不懂,请师父再开示。他又说:“益州布,扬州绢。”益州的布和扬州的绢都是很出名的,这就是叫我们在悟道后于日常工作中顺逆自在。不是顺了就高兴,哈哈笑;逆了就烦恼,就发火。须做到顺也好,逆也好,顺逆自在,安闲自得,潇洒无物,一种平怀恬然自静,才是一个绝学无为的闲道人。到这地步就坐也不要坐了,安然无事了。孔老夫子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尽管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都不会越出规矩范围。因为他心空了,不再去着相啊,不会再做不道德之事了。有人问我:“假如我坐得心空了,我可以去杀人放火吗?”这种问题真幼稚得好笑,你杀人放火还心空吗?你为什么要杀人放火,还不是为了着相要越货,要劫财吗?这正是着有,还说什么心空呢?你真心空就会悲智双运,可怜众生不了解实相,而着妄情,天天造业受报,妄受生死轮回之苦,就会想方设法救度他们,哪会再做丧天害理之事呢?
法身向上是透过理边,在事上圆融无碍,不是一天到晚不做事,死在那里不动的,死坐在那里决不能成道。因为要除尽多生历劫积累的执着妄习,一定要在境上练,在境上多碰钉子,多经敲打,才能把习气消光。不在境上练,死定在那里,妄习种子伏藏在里边,一经翻动习气更大,压也压不住。所以要除尽妄习,非在事境上锻炼,将其连根拔除不可,不是修个灭尽定,将妄种压伏在那里算数的。
我们的无明分四等:粗妄、细妄、微细妄、极微细妄。这四等妄,尤其后面的二种,一定要在境上练,在随众生滚中锻炼出来,才能将其消掉。众生的习惯、习气各各不同,你要度他就须舍己从人。要随顺人,自己先须将习气消尽,才能跟别人跑。所以菩萨有四摄,这随顺他人就是同事摄,你和他一起干,才能把他拉过来。每个众生的脾气都不同,你都能适应,都能对机,你的主观微细习气才能消尽,你的心量才广阔。这无明很细微,像沙泥一样多,教中叫尘沙惑,这种妄念一定要在度生中才能了。所以你度众生,千万不要居功自傲,还要感谢众生,因为你成道,是众生帮你成道的,没有众生,你的习气改不了,福德也无由积累啊!初做工夫要有为,有执着,但循序渐进地做去,工夫做熟了,从保而任,从任而化那就进入无为了,无为也不住,更进而浑化相忘,才能圆证菩提。工夫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天生释迦,诸佛也是修出来的,锻炼出来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佛性,和诸佛一样。只要用功修,勤除妄习,皆能成就。有人问:“假如我们现在把无明修掉成佛了,将来会不会再有无明加进来,佛又变成众生呢?”答曰:“不会。”因为,从无始以来我们有这个佛性时就同时有无明,从来未曾觉悟过,等于在矿之金,和砂混在一起的,经过修炼,去尽无明,犹如出矿之纯金除清杂质不再入矿一样。修成功后,不会再起无明了。
“人身难得今已得。”虽然世界上有几十亿人口,但得人身的只不过是一指甲土。这一指甲土和大地的土相比较,不得人身的就太多太多了。像细菌啊、鱼虫啊、蚊蝇等,不晓得有多少,它们可怜不得人身啊!我们现在既得人身,就要珍视这身,不要辜负它、糟蹋它、浪费它,要把它放在正重的位置上做些有益众生的事,才不枉到这世界上来做人一场。“佛法难闻今已闻。”佛法能有多少人听到?就更少了,有人听到的“佛法”只是烧香拜佛,求佛菩萨保佑长寿、享福、儿女孝顺,或是找个好对象、做生意发财....各有所求的佛法,这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是教育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去除迷情,认识人身、宇宙之由来,怎样了脱生死,怎样教化众生共同超脱六道轮回之苦,共享本性天真之乐的。但是,我们的佛菩萨是大悲心切的,要广度众生。先满足众生的欲望把众生引进门,你要牛给你牛,要发财、做官,就给你发财、做官,你要什么就给你什么,观世音菩萨和药师佛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你得到这些时,你内心就种进了一颗种子,这都是佛和菩萨所赐予的。佛种子种进了,将来决定成佛,这叫“先使欲勾牵”。等你研究了经论,把道理弄清楚了,才知一切都是虚假不实的,犹如水中月影不可得的,那就一切放下,大开佛智慧了。再经努力用功,除尽妄习证成大道,即可利他度化众生了,这就是“后令入佛智”。佛为度化众生,想尽方法,真是太慈悲了。
像我们心中心法,也是为了开智慧成佛。六个印有不同的作用,第二印可以消业障,治毛病,也可以开天眼。开天眼就能看见佛、菩萨、地狱、鬼道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要怕,一切相都是你自己,怕的话,就不要用。从前有个人想开天眼,第二印结了一年,一下子他看到了伏魔金刚神,那样子很可怕,他一下子吓坏了,吓得真魂不附体,发神经病而后死了。所以心不空,不要开天眼,以免闯祸丧生。上海有个人修其它密法的,打坐中见到佛、菩萨,心生欢喜,忽然想起有些魔也化成佛、菩萨的样子来迷人,就去问他的师父:“如何辨别佛和魔?”他的师父对他说:“要试真假,只要念‘嗡阿吽’来考验他,真的佛就不会逃走,假的就站不稳了。”他听了师父的话,当再度见到佛现前时,遂念“嗡阿吽”考验他,见佛没动,他开心了,以为这是真佛。每天打坐,每天见到佛、菩萨,开心得很,那知你住相,魔即趁虚而入。一天上座,突然出现很可怖的形象,伸出尖利的钢爪来抓他,他一下子吓坏了,神经出了毛病,就此疯狂,不省人事,这是他的师父害了他。应该于见到任何相时也不能管,只给他个不理、不睬,好的既不喜,坏的也不怕,什么事也没有。我们有一个师兄弟,打坐时看见一只扇子大的大毛手,闷在他脸上,他心慌死了,赶紧持咒,这个咒、那个咒,所会的咒都念光了,大毛手也没有去掉,他转念一想,算了,去不掉嘛!反正肉身是假的,法身是不坏的,随他去好了。这么心空不动,大毛手就没有了。所以见境心不能动,既不要怕,也不要喜,打坐当中各种境界都会有,千万不要动,不要怕。再讲个例子,有个北京人家里有十几间房子,有一间房子专门摆箱子的。有一天,他在自己房里打坐,出定时突然发现自己到了摆箱子的房间里去了。因外面锁着,他出不来,在里面叫,家人来开门,问他怎么到这里,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呢?这是他从前动过心,想这个放衣服的房间清静好坐的,打坐时入定了,心印和慧心所相合,一下子就过去了。因为他入定时心空了,人身相没有了。所以能穿墙入壁,我们能得神通就是这个道理。心真空了,神通自然发现。像鸠摩罗什小的时候,随他妈妈到庙里烧香,他把大香炉一下子举了起来。但他想:“怎么我这个小小年纪能举起这么重的东西?”心动了,再举,举不起来了。心一生,就有碍,举不起来了。同样,李广打猎,看到草丛中有一块大石头,以为是老虎,“啪”一箭射进去。走近一看,哎呀!不是虎,是大石头!大石头怎么箭会射进的?再射,射不进去了。我们的心力就有这么大!像前面说的:生公说法,顽石点首,就因为他心量广大。凡夫的心太狭小了,只能遍自己肉体而不能动其他。所以我们要法身向上,要锻炼,印开狭窄的“朱点”,才能起大用。坐在黑山背后,一辈子、两辈子、三辈子也不会成功的。
释迦佛说:‘末法时代,佛法在居士手中,不在和尚、尼姑手中。’戒、定、慧,大小乘有区别。比如讲酒戒,酒能乱性,小乘自己不能暍,可以卖给人家喝。大乘自己可以喝,不可以卖给别人喝。为什么?因为自己喝有把握,不会酗酒。小乘是我不喝,不会闯祸就行了,人家闯祸不干我的事。僧有二种:一种是小乘罗汉僧,学小乘戒、定、慧三学,剃头,穿僧伽衣。第二是大乘菩萨僧,学大乘戒、定、慧三学,不剃头,不穿僧伽衣,穿俗人的衣服,这是大乘菩萨僧。我们能依佛的教导持戒修行,没有家室,能证见本性,能为人说法,这就是僧,就是出家。我们要好好做功夫,不要把自己看小:“哎呀,我就是凡夫。”不!我们都是佛,都是菩萨。菩萨和佛就只一点之差,就是在发心的时候,自己不敢承当自己是佛。佛教有五乘差别,一切众生都是佛,都具有和佛一样的无漏智慧,和佛的功能无二无别,都能够成佛,这个发心就是佛乘。自己看不起自己,我是凡夫,顶多来世做个好人,或升天,享享福,这是最下的人天乘,基督教就是人天乘,因为它靠天主,死后升天啊!充其量不过是大梵天,大梵天还在色界,是不出轮回的。由此可知之所以有人天乘、罗汉乘、辟支佛乘、菩萨乘与佛乘的差别,全是由我们发心的大小而决定的,不是由那位佛、菩萨安排的。圭峰禅师说:“识冰池而全水,藉阳气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熏修,冰融则水流润,方呈溉涤之功:妄尽则心通灵,始发通光之用。”这是告诉我们:凡夫就是佛,要用佛法来熏修,就像冰就是水,要假阳光来融化一样,冰融为水,即可流通、灌溉、洗涤,我们经过用功、修法,将妄习消尽,也就能现神通,起妙用了。人人都能发神通,没有什么稀奇。有的人很骄慢,看不起别人,这就不对,发挥妙用,人人都能。我们常常说:“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这运水搬柴,谁不能呀?假如这不是神通妙用,那么这能“搬”能“挑”的是谁呀?这不是我们的真性的神用吗?讲到通,就是通达无阻。我们妄念一生,就处处有阻碍,没有妄念就自然通了嘛!
妄心、妄念、妄想三个词,说起来像是一个意思,但是其中大有分别。妄心是我们本真的心夹杂了无明,所以第八识是生灭与不生灭的和合体,因有无明在,黏着外境,如水起了波浪,变成了妄心了,这是个根本无明。妄心对境之后就动心起念,这叫妄念,妄念一起,爱的就想取到它、占有它;不爱的与我的心相违的就厌恶它、舍离它。心黏在境上不放,就成妄想。中国字很有道理,想是心上加个相字,色相黏在心上不去便成想了。念字也是:人二心之意,本来纯真之心见境一动,第二心起,便是念了。要除妄!心不要动!心不住在相上,妄想就没有了。但不能压念不起,压是无效的。如搬石压草,石去草又生起来了。即或压死了,你倒变成土、木、金、石块不能起妙用,还成什么佛呢?所以要用活的、转化的方法,念一来,就觉而化之;如果妄念势力强,就念佛、或持咒,把心转移到佛法上去,就把妄念化掉了,如果念起不觉,跟着它跑,这就不对了,所以古德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尽管来,你来,我就把你转掉。不让你停留,不跟你跑,你有一百个念头起,我有一百零一个转,结果还是我胜。我超过你了,量变就成质变了!化学你们知道的,酸的东西要把它变成咸,酸有一百毫升,就用一百二十毫升的咸来中和,结果酸跟着咸走,全变成咸了。所以妄念来了,不用怕;怕的是不觉,念头起来,跟着妄念走,你不觉跟进去变成妄想了,妄的种子种进八识里面去,妄心就更浓厚了,妄上加妄,怎么能成道?所以做功夫就是慢慢地消除妄习,直至把它消光。密宗能证道,因有佛力加持之胜,不要二十、三十年时间。但是现在不少人是真法假修,一边坐一边妄想:“哎呀,这事情怎么安排呀?那桩事怎么了结呀?”还有的人,今天坐,明天停,还不如做气功的人,他们是假法真修。气功不能了生死,是假法,他们却很认真地修炼,拼命地在那里用功。“一天能卖十个假,十天难卖一个真。”末法的众生,真是愚痴之极啊!
我们心中心法经过灌顶传授,就有护法神保护你,你们不用功,他们会哭的。你们这些愚痴众生,得了大法,不珍视好好用功,辜负佛、菩萨的一片深心,太可惜、太愚昧无知了。上海有个弟子,印结错了,边上听有人说:“印结错了。”他吓了一跳,“是谁在和我说话?”向左右一看,一边站一个人青面,一边站一个人红面,他吓坏了,这是护法神现相指正他的错误,鼓励他好好用功修法。所以你们得法后,要打起精神,好好用功,千万不可轻忽,辜负了佛、菩萨的恩德。
杭州天目山有个高峰禅师,参禅时总要打瞌睡。他想:“这样几时才能成道啊?到倒挂莲花上去参!”倒挂莲花是悬崖峭壁,立在上面就要小心谨慎,偶一大意,就有掉下去粉身碎骨的危险,他想这样参禅,必会提高警惕,不再打瞌睡了。但他睡习很重,站在峭壁上还是打瞌睡,一下子卜隆冬掉下去了。“哎呀!不好了,这下没命了。”结果安然无恙!睁眼一看,一个金甲神拿着降魔杵站在他面前,“这不是韦驮菩萨吗?”他想。这位来者正是韦驮菩萨!他忽然骄起来,对菩萨说:“韦驮菩萨,你来给我护法,大概像我这样用功的人很少吧!”韦驮菩萨说:“像你这样用功的多如牛毛,你发这种贡高我慢之心,我一百个劫也不来管你。”说完隐去了。他听了懊悔不及,只能坐在那里哭:“这下坏了!没菩萨保佑我,怎么修法?”哭了一阵,想:“我当初修道也没有想着依仗韦驮菩萨保护我,把生死置之度外,我当他没有好了,再站上去修!”修啊,修啊,人一恍惚,又跌落下去了,以为这回可真没命了,结果又安然无恙,他睁眼一看,又是韦驮菩萨在面前,他斥责菩萨说:“哎呀!你这个菩萨打妄语,说一百个劫不来保护我,怎么又来了?”韦驮说:“你这个小子不懂事。楞严经上说的‘一念顿超百万劫’,一念勇猛精进心可超百万劫。你别说这一百劫,就是百万个劫早就过去了。”“噢,我糊涂!顶礼,顶礼。”高峰深自愧咎地谢罪,更精进用功,后来成为临济宗的元代大德。参禅全凭自力,须起大疑情,所谓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因为不疑,妄念隔不断,即无法打开本来面目。近代禅和子,都起不起疑情,在那里念“念佛是谁?”所以不得力,不能开悟。普贤菩萨有见于此,将假佛力修持的心中心法传于愚公,以补禅宗之不足,而续佛慧命。所以我们要珍视这部大法,虔诚恳切地修持,千万不可轻忽!
能得到我们这个法不容易啊!我们这个法在西藏要修二十、二十年后,方能传习。因为西藏人要有个相的依靠才行,没有依靠他就不能修。日本东密也有此法,但因此法是密宗的心髓,是最高深的法,不能轻传,须得阿阇黎的法位才能传,一般人也学不到。现在,我们能得到他,真是无上的福报。故须竭尽全力修持,以期迅速打开本来见到佛性,然后再历境练心,勤除妄习,一地、二地、三地上上升进,到第三地即能够出意生身了;五地之上,就能证到三、五个化身,能变化了;到八地以上,我们的前五根(眼、耳、鼻、舌、身)都起变化了,世界亦在起变化。所谓种类具足,无行作意生身,就是山啊、水啊、房子啊、花草啊样样都有,都能变显。虽能显化而无显化之迹,这就是无为,不是没做,而是不用有意去做,自然变化的。
上面说过,弥勒佛对善财童子讲:“因广度众生,积累功德,所以感得庄严的报身土。你也要如此用功,勤除妄习,广度众生,才能得后得智,而圆满报化身。”所以我们不能得少为足,必须于证见本性后,上上升进,证到十三地,才能圆证果地佛。
证成佛果的时间短长都靠自己掌握,没有一定的时限。比如释迦佛见到古佛的无限光明报身,很羡慕。他想我也要证到这个报身,就拼命用功,日以继夜地用功,结果提前七劫成功。我们修法,往往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推来推去,推到弥勒佛下生也不能成就。如果能拼命用功,无一人不能提前成道。【法华经】【授记品】释迦佛给诸大弟子授记:你将来什么时候成佛,叫什么名字,一一授记的时限,是不是固定了呢?不是的,真用功的人习气扫空了,就能提前成佛,所谓三大阿僧衹劫是三个(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证成道果的不可知之时。时间的长短,全视自己努力不努力而定。比如阿难尊者和释迦佛一齐发心修道,结果佛已证成果佛,阿难尚未开悟,即是明证。“嗡巴拉巴拉....”这个咒扫除习气很快,平时你要发火了可大声持咒,把你的火气熄掉。我们修道,要恒顺众生,不是要人家顺你的心。要恒顺众生,一下子还容易,恒久地顺从就难了,所以说做一件好事容易,要持久地做就难了,但为佛子者,就要练这持久之力呀!
开悟不好求,不要着急,要水到渠成。咒念到无念处就自然不念了,一时能念之心与所持之咒忽然脱落,就爆开本来,亲证本性了,但一求就不来了。
圆顿法门讲理事不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理到事就应该到。如果说,理到了,事还没有到,理就是没悟,事到了才是真悟。根本不和你讲习气,讲习气就是没有彻悟,彻悟了还有什么习气?【楞严经】说:“理属顿悟,乘悟并消。”就是说,彻悟时,什么习气都消尽了。后来人依此理说,禅宗只到六祖为止,后面不算宗,只算教了。为什么呢?后面禅宗行人都讲顿悟渐修了,顿悟其理,渐修其事,有渐次就是教了。“理属顿悟,乘悟并消。”“事则渐除,因次第尽。”教上分顿悟、渐修,所以【楞严经】说的是两种法。上面是顿悟,下面是渐修,并在一起讲是一种法不对的。现在我们迁就众生的习气根基,将顿悟渐修联合在一起说先打开本来证见理体,然后再事上锻炼,渐除妄习吧。本来佛说的法,因各人悟境不同而各有千秋的。昔佛住世时,一次说法后,弟子们讨论时争论起来,各说各对,问佛,佛说你们说的都不是我的意思,但都可以用。适合各人的根基,可以用就算了。顿悟、渐修,适合近代人的根基可以用就算对了。
惠能和神秀的两个偈子都不好。神秀说的是渐修,而禅宗是顿悟、顿修、顿证的圆顿法,所以五祖不把衣钵给他。六祖说:“本来无一物”这就偏空了。所以五祖说:“也没有见性!”若真见性了,五祖为什么还要三更说法?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才大悟呢?这个偈子改一改,“菩提权做树,明境假作台”。现相妙用啊,暂且做做树台也不妨!“本来不染污,说净亦尘埃。”有个清净,还是尘埃。本性是不垢不净,空无一物的,垢既无有,净又何来?但现在把它二个偈子联合起来亦很当用。因为现代人根钝,不“常常勤拂拭”,扫除妄习,怎能成道?不作“本来无一物”会,又怎能不着有?所以近人说:六祖与神秀大师合起来,六祖是醢首摩罗一只眼,而神秀是双目圆明,信不诬也。
(一九九○年十一月十四日于杭州)
四、融禅净密于一体的心中心法
心中心法看是密宗,但是它是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归,融三宗为一体的大法。不同其他有相密法,须从有相过渡到无相而才能亲证本真,它是直下见性不须绕弯走过场的,而且它和禅宗一样,都是从第八识下手修行的,所以它实质就是禅宗。
禅宗行人先要通教义,然后抱定一则话头精心参究,才能有个入处,否则盲修瞎练,宛如无首苍蝇钻纸窗,无有出处。密宗也不例外,要修密法,先要通显教,所以密宗有九乘次第之分,这九乘次第就是通常说的外三乘、内三乘和密三乘。外三乘就是先学习罗汉、辟支佛与菩萨、佛等乘的教义。内三乘是进入实修的阶段,它分事业部、行部和瑜迦部,现在把它分开来约略讲一下。
(一)事业部。这是随和众生的愿望与要求为之修除病、息灾与增加收益的起用密法,也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引大众进入佛门的方便接引法。现在学佛修行的人大都为了治病、发财和得神通,真为明心见性、了生死的,百不得一,这真太可悲了。治病固无可非议,想发财未免太愚蠢,这在港台人和华侨尤甚,他们来学法,都想学财神法,以满足他们享乐的欲望。殊不知这色、声、香、味、触、法等等法尘都是空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任你使尽计谋,费尽心力,所得到的所谓‘乐受’都是梦、幻、泡、影,而无一丝一毫真实受用。临命终时,非但一点也不带走,生前所造的恶业倒紧跟着你,甩也甩不掉,随它受恶报而去。经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吾人于此岂可不深加警惕!
说到神通,真是没一个人不想要,但是这要从妄想消尽,旧习除光后,由真如自性中自然挥发出来的才是不退转的真神通。若从法修来或依靠外物求来的,非但不是真神通,得不到真实受用,还要闯大祸,受恶报,所以在妄念未息,妄心未空时,千万不要妄求,以免莽莽荡荡遭殃而受恶报于未来。
(二)行部。到这里才真正进入实修的途程。了生死,出苦海,密宗的修持法门很多,由浅入深,先修生起次第,如:颇哇法,气脉明点等等,从观想入手,由无至有的生起气脉与明点等的作用。所谓明点即第八识,以之从会阴至梵穴,随呼吸升降,练成后,命终时,即能迁识往生净土。后修圆满次第,将有化空,与法身相应,进入瑜迦部,以资即生成佛。
法身无相,如电无相可见,一切作用都由他生起,离电,灯不能亮,机器亦无由运转,法身亦如是,我们之所以能说、能听、能行、能动都是他的作用,离开他这肉体即如石板、木块,非但不能动弹,还要腐臭霉烂。我们现在修行,就是要亲证这无相的法身,才能不着于相而了生死,出轮回。
(三)瑜迦部。瑜迦二字是梵文的音译,义为“相应”,即理与事相应,言与行相应,上与诸佛相应、下与众生相应等。这里也分三乘:(1)“嘛哈约嘎”,即大相应,将观想修成的气脉等有相东西完全化空,以与法身相应。(2)“阿努约嘎”,即圆满相应,用界智为趣入门,进一步把种种显现都化为一实相。(3)“阿底约嘎”,即大圆满相应,合三乘为大密咒乘。这三乘中以“阿底约嘎”为最高,亦称为无二大圆满。他的意义是一切染净诸法统统在现前离垢,明空、豁朗的本觉中完全俱足。这就是从有化空,空亦不可得,复从空显有的层层入胜的心中心法。
所以我们修的心中心法是无相可得,直下见性的大法,有缘得此法者,真是无上的大福报,若非前生广植善根,何能得此?
心中心法既与禅相应同时也和净土融为一体,因为它是以净土为归宿的。【佛心经】说:“心中心法第四印,可以往生西方净土。”而且要生其他净土,也可以随愿往生。可见这部法真是妙到巅毫。末法众生要出生死轮回,舍此法外,恐怕别无他求了。
修此法所以能生净土者,因心即土,土即心。经云:“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万物生长靠大地,同样,世出世间一切法皆由心生,佛,菩萨、罗汉、辟支佛四圣与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十法界以及山河大地、草木丛生和森罗万象等莫不是我人真心所造成、所显现。讲到这一点,十法界全由我们的真心所造,大家还易理解,较易接受,说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也由我们的法身所显现,大家就不易明白了。现在举一个较易知晓的简单例子来说明一下,比方造房子,先要让工程师打个图样,然后由工匠们依图建造,这打图样的和建造房屋的不全是真心的妙用吗?离开真心,这肉体动弹也不能,还能动脑筋、设计划图建造房屋吗?所以世间的一切一切,都是真心所作,本性所现。离开真心,一无所有。
西方净土也不例外,它是阿弥陀佛真性净心所感召的功德大果报。我们欲生净土,先要把心洗净清了,与净土相应,方能往生;否则心地秽垢,只能生在秽土,不能往生西方净土。净土宗的行人每天要念十万八千佛号,为的是用圣号把心中积垢、污染洗净,为将来得生净土作准备。
我门修心中心法,每天结印持咒,也是在洗心革面,借佛菩萨加持之力,将历劫多生的颠倒、执着妄习除尽,以打开本来,亲证佛性。当打开本来时,因心清净无染故,当下就是净土,不待命终往生,即已现在净土了。因生时既已与净土相应,死后往生净土当能如愿以偿。净土宗说的“花开见佛悟无生”,不是死后生到西方,坐在莲胎里,经多劫精修,等莲花开敷,参见阿弥陀佛,方悟本来无生无灭,而是说我们用功至妄念消灭时心花开敷,亲见与佛不二之真性也。我们能否往生净土,全视我们的心是否清净,不在修什么法上。有的人误解了净土宗的真义,以为只有念佛的人能生西方净土,不念佛不能生西。假如真是这样,佛的心量倒和我们这些执着凡夫一样狭窄了,这样狭窄的心量和分别取舍的劣行能成佛吗?在我们凡夫地,还要断分别取舍,广为群众谋福利,何况是已成道的佛菩萨呢?所以这种邪见,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劣见,不足与论。
就密宗的经典说来,佛是兴无缘大慈的,不论你修什么法,学什么宗,即便不学佛的人,临终时,佛也是一视同仁,普为放光接引,往生净土,绝不是只接引学佛的人,其他都不屑一顾的。只不过不学佛的人,业障深重,不见佛接引,犹如生盲,不见天日,辜负了佛恩。甚或业障深重的人,畏佛光强烈,向黑暗处乱窜,反而投入地狱、饿鬼道中受苦去了。
所以欲生西方净土,除念佛外,诵经、持咒、作善事等等都和念佛一样,只要将心打扫清净了,发愿往生,决定能如愿以偿。相反,心不清净,恋着娑婆,虽多念佛,亦不能往生。因心有恋着,即如“抱桩摇橹”,虽用尽心力,因缆绳系在岸边的木桩上,船何能行动?往生即无望了。所以能否往生西方净土如上面所说,不在用什么方法,而在心是否清净与有否发愿。我们只要一心持咒,发愿往生,决定能如愿,正不须于打坐修法之外更修净土念佛法门也。心中心法是融禅、净、密于一体的大法,先师骧陆公说心中心法是以禅为体、密为用、净土为归的妙法,确是中肯的定论。
大愚师公太慈悲了,怕我们顾虑这一生修法不成功,又为我们开发往生兜率净土与弥勒佛结缘的慈氏咒,藉以保险,如不愿生兜率而愿往生西方的,还可加持“往生广咒”,往生西方净土,这咒本是净土宗的本门咒,【净土十要】中有述此咒功德与力用的专文。可惜净土宗的近代行人都不知道而遗忘了,这真太遗憾了。我们修心中心法既可一生亲证本性得大成就,又有双保险,临终往生净土,还有什么顾虑呢?我人能于兹末法时代遇此大法,再不好好用功,真是太可惜,太辜负佛恩与自己了。
我们学佛,根器有五种不同,这是过去世所植善根的深广度不同而有此差别,不是佛、菩萨或其他人安排决定的:(1)人天乘,世间很多善心的人,以为只要做好事,扶危济困,帮人家忙,不害别人就一生事毕,不需要学佛,更毋需修法,这种善人于社会确是有益,但只能因行善而得福报,感人天小果,不能超越轮回。(2)罗汉乘,这比前一种人有智慧,知行善虽有福报,但福享完后,依然要落轮回受苦,要真消除生死的痛苦,非出六道轮回不可,因而发心学佛、修法,但他们只顾自了,下愿求度他人,只悟偏空之理,不了法执,所以佛呵为焦芽败种。(3)辟支佛乘,与罗汉一样,只顾自了,但比罗汉聪敏,见微知着,从因悟果,所以他们修的法是十二因缘,不像罗汉修四谛法门由果究因。他们在无佛出世时,见花开花落即悟空苦无常而证道,所以较罗汉略胜一筹。(4)菩萨乘,悟我法二空之理,修六波罗密和四摄,自觉觉他以证道的大乘道。(5)佛乘,悟自心与佛无二无别,无漏智慧、曾无稍减,只因不觉,迷于声色而造业,始沦为众生。今茍觉悟,六尘空花,无可取着,一切放下,即能恢复本有光明,犹如千年暗室,一灯能明,正不必历尽艰苦而后始能成就,更不是高不可攀、人人无望的难事。这是大根利器人的事,不是小根劣器者所敢望其项背的。我们学佛就要有这种勇气:敢于承当,“我就是佛”。然后,不惜牺牲一切,断然放下“屠刀”,时时处处回光返照,在一念上熏修,定能完成圆证佛果的丰功伟业。这五种根器各就各位,无可勉强跳越,所以我们要勤修福德,广植善根,培养自己的根基,绝不可仅打坐修法了事。
近世修净土宗的同仁,大都不敢承当自己是佛,能毫无疑问地确认自己实具有如来佛性的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其实,这不是请客吃饭,不必谦逊退让。勇于承当了,无形中就有一股强劲的推动力,使你一往直前,努力精进,一句圣号念得心花开敷,即能上品往生与佛同行。否则,充其量亦不过下品往生,净土之所以有九品往生,全在吾人自己认取,努力精进,不是佛、菩萨有厚此薄彼的安排的。
讲到开悟,明心见性其实不难,难在自己不识,处处为自己所瞒,我们上面说过:这能说能听,能动能行的功能就是佛性,因它无相,不可以眼见,只可以意会,所以说心地法眼可以见道。禅宗祖师们从前也是直接开示学人当下见性,不像现在须参话头,这到南宋以后因学人不尊重直指才改为参话头。临济宗的开山祖师临济禅师直接了当地开示学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要识这无位真人么?”“即今说法听法者是!”请看,这是多么鲜明了当、坦率真诚的指示!所谓无位真人,即是无相的真如实性,【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相的“能”,才是真实不虚的法身。那么,他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你六根门头放光,所以说赤肉团上。又怕我们不明白,再加一句:“即今说法听法者是。”这样坦率明朗的开示,还有疑问吗?
我们修心中心法,绵密持咒,持至无心可心时,能持之心与所持之咒忽然脱落,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齐消殒,但非如木石无知而灵知了了,这就是真心显现时,也是亲证本来时。不要小看这一点,将来神通显发全基于此。犹如金翅大鹏,一翅能飞数十万里,全靠脚下一点劲,脚如不点地即飞腾不起。今亲证本真,即是脚跟点地时,这和从书上看来,或听别人讲来的理解完全不同。
修心中心法之所以修一千座者,以一千座内只要毫无间断地如法修持,定能打开本来,亲见实性。其如未到者,或是断续行持,或是不如法———边持咒边打妄想,或是当豁开时因恐怖而中止爆破,更或是略带昏沉而滑过,这就是行人福德不够才遭此挫折迂曲的。但这也不要紧,今天如仍有不明白的,我再来为大家重说一遍,这能说能听法的就是当人的真如实性。只要你们听了深信不疑,立稳脚跟、绵密保护,外不为物境所牵,内不为妄念所转,久久用功,将来一定能打成一片,圆证佛果,假如将信将疑,那就咎由自取,佛祖也无能为力了。
讲到这里,有的人不免要问,这能说能听的就是真如佛性,我们现在明白了,假如这就等于开悟,怎么不发神通呀?不是说开悟的人要发大神通吗?是的,彻悟的人是要发大神通的,因为我们的本性是具足六通的。但是,现在只是初悟理解,犹如婴儿刚离母胎,不能起用,要妥善保养,迨其长大才能起用。所以我们要绵密保护,勤除妄习,一切无住,先得漏尽通,而后发五神通,才是真实的道通,相反用法修来的,或依靠鬼神妖等附体而来的那是假通,真通是永远存在而不变的,假通一口气不来就完蛋了。
楞严经云:“理属顿悟,乘悟并销;事则渐除,因次第尽。”这本来是说的二种法,一是圆顿法,一是渐次法。大根人一悟即彻,所有执着妄习,乘开悟的刹那即已消灭,神通即可发现了;根器稍钝的人须于悟后,在事上磨练,渐除习气而后始能慢慢地发挥作用。但现在末法时代的人,根钝障重,不能顿悟、顿修、顿证,只好将二种法门合为一门,在理悟后保任除习,而渐渐地发通证果。
这修证的过程,临济祖师因用心细密,亲历过来,说得很清楚彻底。他说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一玄门须具三要,这三玄三要是临济宗的心法,我们要细细参透,方知由初悟,渐臻圆满的玄奥。
他说一句中具三玄,这一句是那一句呢?就是上面说的“亦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即今说法听法者是”。所谓说法听法的无位真人,即本来本真不因造作,不用修成而无依倚的本色道人也。我们现在说法听法,四大色身不解说法听法,脾、胃、肝、胆与虚空物境也不解说法听法,这解说法听法者乃各人目前历历孤明而无形相的“这个”解说法听法,我们会得“这个”,只为初悟,习气未除,自救不了,需要历境炼心,上上升进,所以临济祖师把这段途程分为三玄三要。
从这句说法听法的无位真人上分三玄,是哪三玄呢?第一是体中玄,第二是意中玄,第三是句中玄。盖悟得妙体发而为之的大意,由意而产生妙用方拈出为言句。临济公于每一玄各有一句说法,今为各位列出并解说一下:
(一)句中玄:‘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
这句话就是说我们看木偶戏,木头人会动,全靠人在里面抽线,教我们由此明白我们之所以能言能行全是佛性的作用,藉此提示,而明悟本性。但这只是初悟,执着习气犹在,故此时自救不了,但在悟后,只要不放逸、绵密保任做功夫,即能了断,故这里就功夫上进的次序分为三要:
初要,初悟时脱离诸相,识得本真,是为句中玄初要。
中要,即识本真,习气犹在,即当绵密保护,不可稍懈。
上要,以我保我,则有想像光影,思欲离之,但功力不够,犹不能忘。此时虽保护严密,但有相而不能忘,所以临济公说自救不了。
(二)意中玄:‘妙解岂容无着问,沤和争负截流机。’
斯道妙理解至于不可以言解,斯真妙矣。既玄妙至无可言解,则起念来问者,岂不错乎?即善问如无着菩萨者,至此亦无能措词。盖无为法门,其初已悟截流之机———即识得本真———入于正位,则群流———妄想———皆断。沤和者乃水中之泡一起一灭和而成块也,任你百千万亿有言说的问答沤块,怎能负担得起截断众流的大机大用?意思是任你百千问答,终归有解,岂能如无解之妙解,一齐放下,无问无答当下即截断众流,而端坐证无为。这里就功夫进度也分三要:
初要,接句中玄上要,因保任工夫绵密,能离却想像光影,然犹有离在意中。
中要,功夫更加绵密,忘却“离”字,遂入无为正位。身心轻安受用无比。其始也返照之意多,今也变返照而为寂照,端拱无为,一无事道人而已。
上要,此时无所谓功夫,无功之功,其功甚大,即无为亦浑化其迹,无所谓无为矣!此时不求神通变化,而神通自来!到此地位已明两玄六要,可以教化人天,故临济公云:“此句荐得可以为人天师。”
(三)体中玄:‘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
此三要不是上面说的初、中、上三要,而是身口意三要,上面说的三要乃返本还原,自家大事了毕者,此三要乃印开心地———朱点———发百千万陀罗尼,建立化门,起度生之妙用者。为度生故,身则外现威仪;口则随机对答;意则智悲双运。以此为印,开发心地,广大无边,凡一切料简、与夺、权实、照用、宾主,不必拟议而自然历历分明,这里也分三要:
初要:功夫妙到极处,则妙不能久炫而返淡,此淡乃功夫妙到尽极处,返而为淡,不是未曾历过意中之玄要而妄言淡者。淡如水,水无味,同愚人一样,无识无知,穿衣吃饭而已。
中要:我们本体本来如此,今复至此,并无增加。斯理实非妙字能尽,惟淡字好。但大家一入淡则觉孤寂而飞走去,惟智者能安而乐之。淡虽无味,然无味中有一至味在,原来不是色、不是空;不是一、不是万;不是凡、不是圣;不是境、不是物;不是有为、不是无为;不是亦不是,于行住坐卧,动静酬酢往来之中而历历孤明,如朗月当头,推之不去、揽之不来,总无丝毫接续断灭、影响之相。
上要:至此难于开口措词,世尊至此见文殊迦叶白椎竟,便下座,古来诸禅德至此便拂衣归方丈。惟曹山禅师有一句话明此上要。僧问曹山:“朗月当头时如何?”山曰:“犹是阶下汉。”僧曰:“请师接上阶。”山曰:“月落时相见。”
可见我们做工夫到究竟地,一点影响也没有,假如还执着神通变化则失之远矣,所以临济公说到此地位可以为佛祖之师。
这三玄三要的临济心法,自从临济第五代孙汾阳昭禅师做了一首偈,颂三玄三要说:“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明明一句该万象,九月重阳菊花新。”因为他说三玄三要事难分,后人大都不敢再分三玄三要的内容究竟是什么玄要?只颟顸笼统地说一声:“泥弹子”或“喝”一声作为过度。如南院问风穴:“如何是三要印开朱点窄?”风穴:“大喝”,南院即首肯。这“喝”当得起三要印开朱点窄吗?如究竟说来,这“喝”非但当得起三要印开朱点窄,即三世诸佛也为之喝退。但要真透过三玄三要方许你下喝,如只笼统颟顸地“喝”则阿猫阿狗那个不会喝,这喝值得什么狗屎撅!
(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七日讲于杭州)
五、学佛无难,但观自在
学佛并没有困难,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佛性。只是大家不识,追逐外境执取色相,忘记自己本来面目而造业受报,沉沦六道。只要我们醒悟,回光返照,不趋外境,不着外相,回头就是。我们具有佛性的功能,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看外境并不是眼睛看,现代科学家也讲眼睛看不见,之所以能闻能见,是大脑的作用。但是这还没有说到根本,因为大脑神经只如电线电网,眼睛比如是灯泡,电网拉好、灯泡接好,电不通还是不起作用。这电是什么呢?电就是我们的真心,我们能嗅能尝,能说能动,那都是佛性的功能。只要明白这一点,不着外相,时时回光返照,就成功了。所以学佛并没有什么难处。
憨山大师说:“修般若之所以成功迅速者,以人人本具此心也....。”一切众生都本具此心光,不是从外追求得来的。诸佛不迷,证到这个心光,能起神通妙用;众生迷而不觉,就六道轮回,颠倒受苦。假如能够明白我们本具这个心光,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就是在一念未起前着力,念头一起就看见它,不要跟念头跑,用智慧光把我们八识田里的执着种子都熏光,这样做功夫,就不难成就。心地法门是诞生王子,将来必定能够成佛。如果用其它什么法,修什么通,那只是外围功勋位。功夫再好,神通再大,也只能俯首称臣,不能做皇帝———成佛。所以要在心地上修,这是最根本的法。其实一切法都是多余的,金刚经说:法如筏喻者。临济祖师被黄檗祖师三打,悟道后,说:“原来佛法无多子。”没有什么玄妙与复杂,我们大家执着玄妙反而复杂了。六祖大师说佛性本来具足一切神通妙用,就是说,人人都有神通,现在不能发现,就是我们的妄想颠倒执著作怪,盖覆了我们的光明,我们能时时回光返照,不着外相,把执着的乌云驱散,那就恢复光明了。
【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叫我们做功夫,观是观照,时时看着念头的起处,不动摇:自是自己。什么是自己呢?我们大家错认色身是自己,我这身体要享受,要吃得好、穿得好,贪得无厌,这就造业受报了。这色身不是我,这身是我们所住的房子,里面有个真人,这真人才是我,这真人就是现在的六根门头放光的这个东西———能见能闻的功能。我们在当下一念不生,前念已断,后念未起,当中没有念头的时候,这时候虽然一念不起,但非木石无知,而是了了分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能见所见,能闻所闻,都不可得,能所双亡,这就是我们的本性,这就是自己。圭峰禅师说:“莫认色身,以空寂为体。”我们的本性像虚空一样,虚空就是我,我就是虚空。假如我之外有一个虚空,还有一个空在,那也不是了,我们不要向外面去求取,放下就是。莫求真,但歇妄。不要求啊!你本来就是佛嘛,还求什么佛呢?歇下妄心就是菩提。菩提者,就是正觉,就是觉悟。我们观这个自己,但是刚开始明白了道理,心还捉不住,要跟境界跑,需要做功夫看住它,观照这本性要住在本位上。功夫做熟了,进一步观就不要了。观是有功之用,要进到无功之用去。佛法是无为法,一切不可得,所以功夫熟了,观也不要了。但是要注意:功夫到这一步,才能不要观;功夫没有到,你把观放掉,便流浪了。有人说观照是住着,是的,但是开始时需要住着,你不住着功夫上,你就跟境跑了。心中心法也是这个道理,一上来叫你观住咒不可妄动,给你住着个法,从而把别的东西丢掉,这是转换法门,就像念佛一样,念佛时,把心注在佛上,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就不念贪、瞋、痴了。因为多生历劫,习气深重,一上来就不动念做不到,还是要有个法来修。密宗的起用法门很多,很多人修行,为了得神通、求发财,不知道修心中心法是叫你修大道成大器,不是得一点神通的。现在用什么法得到点小神通,非但没有用,还要闯祸,因为心未空,有的得了天眼通,见到一些可怕形象,吓得发精神病。外道执相修法,出神也不是好事,将来有着魔之虞,但是人都喜欢这一套。求这一套就不能成大器,不能出六道轮回。要把心练空,一切无住,发挥我本性所具的神通才行。其实神通,就像现在我们能够穿衣吃饭一样,寻常得很,没有什么玄奇。因为一切众生都本具这功能,暂时没有发出来是因为被这妄念颠倒执着盖覆之故。我们人为什么比动物聪明,就是因为人的盖障比动物差,此动物少、轻,动物的盖障厚、重、沉,所以比人愚笨得多。我们拿掉这盖障就好了。【心经】说“观自在”是要我们做功夫,观照自己在本位上不动摇。自在,就是我这本性时时在。而我们平时,跟境界跑而不在本位。圆悟勤祖师说:“一刻不在,便同死人。”就是行尸走肉。要时时“在”。“观”熟了呢,“自”也不要了,有“自”还是做作。【圆觉经】讲:“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妄心不要灭掉,因为妄心就是真心,波浪就是水,把波浪去掉,水就没有了,所以妄心起来亦不压灭它。只要转,不要跟它跑即是。念佛、念咒即是活泼泼地转妄念的最好方法,心摆在佛上、咒上,妄念就转化了。“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就是自己不要执着自己,不须时时刻刻认着自己。到此时,知就不要了,只有“在”在。“于无了知,不辩真实”,一切都不可得,真即假,假即真,更无圣凡之别,一切一切都融归自己,无在无不在,在也没有了。一切经文讲的经义都是这些。【心经】是一部成佛的法,不是念念就念过了。一切众生你能够观自在,你就是【心经】所说的菩萨;你不能,那么你就变众生了。
修心中心法用印、咒、观三密加持,把你的妄心消了,根尘脱落,人、事相、世界、虚空、一切都消殒,大地平沉,虚空粉碎,叫你亲自证见一回,这就是佛性的显现。但大家都疑惑不定:“恐怕不是吧?为什么没有发神通呢?显然不是!”其实这就是啊,实实在在的是啊!暂时不能发神通,是你的执着习气还在,还没有光尽。圭峰宗密禅师说:“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须长觉察,损之又损。”我们明白了道理,但是旷劫以来在六道轮回中转来转去,习气深厚,非常执着,不能马上除掉,需要时时刻刻觉察,在境界上锻炼,损之又损。圭峰宗密禅师说得很好:“识冰池而全水,藉阳气以消融。悟凡夫而即佛,资法力以修习。”冰融则水流润,方成溉涤之功,妄尽则心通灵始发通光之用。
我们修心中心法,借这法渡过河,不能执着法。骧陆先师说修心中心法一千座可以了,很多人就为这一千座迷惑,认为一千座修后就没有用处,不用再修了,其实不是这个说法,一千座是说我们这法有这么大的作用,能打开本来,亲见本性。达到目的后,就不要再执法、修坐,而须历境练心,勤除习气了。我们打坐的人有体会,前四五百座时有些痛苦,手疼脚麻、胸闷气阻,因为平时像猴子跳惯了,要他不跳不行,他要跳,你不准他跳,所以就难过了。五六百座之后,心定了就舒服了,四禅定的渐次程序:二禅喜,三禅乐。因为入空时身体起了变化,气血流转通畅,这乐趣就自然而来了。打坐有空、乐、明三种功夫。空:化空。乐:快乐无比。有人说怕吃苦不修法,他错了。修法不是吃苦,是乐受,其乐无穷,是大乐,不是世间的快乐所能比的。明:光明,一空就放大光明。但是这空、乐、明都不能住,住乐就不能出欲界,乐还有个欲望在,住明不能出色界,色界的相细微光明,不像欲界粗浊,住空不能出空界,出不了四空天。所以骧陆先师说的一千座之后不坐,就是指不要执法。因为法也不可得,是借来用用的,这点不要误会。用功夫实际是在座下,座上是磨刀,把刀磨快;下座用刀,看看我这把刀快不快,这恋情切得断吗?【楞严经】讲人有二个大坏处,一是情、一是想。我们情念起了,这情最坏,因为情随爱生起,相爱的人要别离,眼泪水就来了,看到好吃的东西,口水就自然来了,这情能生水,而水性是朝下流,故情生即向下流。修净土宗的人这情丝不断,不能生西方世界,西方世界是天界,你不能向上飞就向下流,憨山大师、紫柏大师都说到,念佛的人得不得力就看你佛号这把宝剑快不快,能不能斩断情丝。能斩断情丝才能生西;斩不断,藕断丝连,只能呆在娑婆世界。为什么走不了呢?因为情念重了,就如“抱桩摇橹”,岸边的木桩把船上缆绳系牢了,这船就开不动。想呢?不是想发财,想爱人,想这些不行。【楞严经】讲:“纯想即飞。”我们想西方极乐世界、想阿弥陀佛,这样的想是纯想,就能飞起来了。我们修行做功夫,就是断这个情见,时时刻刻观照,我本性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的,无可恋,这身体也不可恋,任何人也免不了生老病死,还有什么身外之物!所以我们要有大智慧,明白了,这一切自然放下了。能放下、不执着,就成道了,光明一天天地升起来。初放光明的时候,如同刚升的太阳,鱼肚白色。慢慢地亮起来,放大光,但当中还有黑点,边上亮。为什么?因为这无明还在,中阴身救度法所讲的,人在临命终时,死光发现也是如此。其实也就是与我们修法过程一样,把无明消了,这黑没有了,就亮了。我们做功夫要懂诀窍,这诀窍就是识得一念不生时,了了分明的灵知就是我人的真性,从而绵密保任,圆证佛果。千万不要求神奇,着玄妙,须知一丝不可得的平常心,方是我人成道的妙体。
保护分好几个阶段。初悟的时候,等于刚降生的婴儿,要好好抚养保护,不然的话便夭折,死在襁褓之中。很多人以为一悟就了,不用再做工夫,发狂了,那就坏了,因为习气还在,成了悟后迷,很危险!所以初悟时要严加保护,在行住坐卧当中,不可稍有懈怠。但也不能抓得太紧,太紧要气闷头涨,就像乐器的弦太紧了要断,太松又不成声,宽紧适度要善于调,紧的时候松一点,松的时候紧一点。要时时保护也很不容易,因为我们执着的习气重,在事情上一滚就忘记掉了,又回复了老样子,这时要抓,一忘记就赶快拉回来,直至保熟了,保就不需要了,但这时又不容易离开保而忘记保。因为保惯了,等于换了个习气,原来执着事物的习气,换了个执法的习气,还要经过一段忘的时间,才能离开保。再进一步,到真能离开保还有个不需要保在,这功夫很细密,要把这个离开保也去掉,忘光了,到这一步就安住无为本位了。这时,大家不求发神通,它就自然来了,因为盖障拿掉,本性功能发挥,神通自然来了,那才是本性显发出来的神通。那些依靠一个法,依靠一个咒,再下等的是依靠鬼神情灵之类,都是依通,不是本性显得的神通。真到这个无为境界,无为也不可得,无所谓无为。“绝学无为闲道人”,大智若愚,就像痴子傻子一样,才真是本色道人。到这时光明大放,朗照大千,诸佛入我之身,我入诸佛之身,【华严经】比作十面镜子,互照互摄无碍,到这一步功夫可谓绝顶,但还没有到家。最后实在是无法可说,没话可讲。
心中心法是非空非有。说空,它有个印咒在;说有,印咒无意义可讲,没有思想可动。它非空非有,一心持咒,夹着你往前进,你心空到相当地步,就如烧饭到了火候,自然爆炸,打开来了。日本人比喻很好,说修法就像是往罐子里放火药,今天放一点,明天放一点,放到饱和点,“轰!”爆炸起来了。我们修法切忌追求,求入定、求开悟、求神通,这样坏了,你既不能入定,也不能开悟,更不能发神通。有的人还说修法没有大好处,我说这个大宝贝给你,你没福消受,你坐在那里打妄想嘛!所以我们用功要痛切,不能坐着一面持咒一面打妄想,要一切放下。昨天一位居士说得很好,他说:“我打坐,痛得不得了;怎么办呢?下决心———好,就痛死吧!这一下倒好,一坐之后入定了,身体也没有了,什么痛也没有了。”可见做功夫不可有心追求,就像平平常常没有事情一样,神通是我们自己所盖。我们真正用功修法,要死心塌地。因为根本一切都不可得,空空而来,空空而去,与其将来临终不得不放,不如现在开智慧早点放,倒可成道、了生死了。你不放,最后一点带不走,那是愚痴。贪瞋痴三毒,痴是最根本。不痴有智慧,就不贪求,也就不瞋,六道轮回也就是在贪瞋痴上看,贪是饿鬼道,瞋是修罗道,痴是畜生道,三样都具全的是地狱道。
心中心法是无相密,直下见性打开本来。所谓禅者,就是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也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打开来了,见到本性,这就是禅,所以密法以禅为体。净土究竟讲来,土是心,心是土,心清净了,当下就是净土,心里没有杂念,没有烦恼,无所住着,无所要求,这样就是净土。就事讲来西方极乐世界,弥勒佛的兜率内院,东方琉璃世界,都是一样无二无别,都是净土。大愚师公怕我们顾虑这生修法不能成就,为我们开示了慈氏咒,用这咒和弥勒佛结缘,为我们将来往生兜率内院作准备。【佛心经】中说心中心法第四印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结第四印,我们只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十方世界能随缘往生,因净土不光是西方净土,东南面北四维上下都是净土。有的认为只有念阿弥陀佛可以生西,这是修净土宗人的一个误解。学佛除了念佛外,诵经、持咒、做善事都一样的,阿弥陀佛非但放光照引我们修法学佛的人,就是不学佛的人,佛也放光接引,朗照众生。中阴身救度法说,佛放光照众生,佛放红光,观音菩萨放白光,大势至菩萨放青绿光,朗照众生,都接引,但众生障重者,见了光就怕,往黑暗处跑,有的就跑到地狱里去了。修心中心法欲生西方并不须在修法之外再念阿弥陀佛,但是要念阿弥陀佛也一样可以,因为都是转换我们的心力,有些修净土宗人错误地认为修净土只有念阿弥陀佛,修其他法门,如密宗等都不好。他不知念大悲咒、楞严咒、十小咒、往生咒等都是密法,他身在密法中不知道密法,说密宗不好,这等于在骂自己的祖宗,这样就遭罪。我们不需要再重起炉灶修净土宗,否则就等于我们现在都是佛,但还向外去找佛、求佛。所以禅宗说我们大家坐在饭箩边饿死也不知道吃饭。现在做气功的人是假法真修,气功也是很好的,可以强身长寿,只是他执着气,空不了,不究竟而已。但他能假法真修,我看到有人在电车上还在用功看着气,小周天通脉管。我说你们真用功,而我们修真法反不这么用功,这是多么可惜、可悲!我们要在行住坐卧中观照修法才对,但是就忘记了。修净土宗的也有的真法假修,他在那里一面念阿弥陀佛,一面说张三长啊!李四短啊!这样杂乱地修,怎么能成就,反而不如做气功的人,这真是一桩遗憾的事情。
我们现在知道了入手处,就是时时观照,看住念头的起处,念头一来,把咒一提,或把佛号一提,这念头就转化掉了。看住,就是做观照功夫,不要放松,就会进步。进步到什么程度自己可考验:我还着相吗?心里还有东西吗?好的善的境界来了,我还喜欢、动摇吗?恶的不顺的境界来了,我还烦恼吗?要八风不动,如果还动,那就不行。我们对坏的境界容易觉察,好的境界、快乐的时候就难以觉察。宗下有个公案:一个徒弟拜别师父外出行脚,师父关照他一路要小心谨慎,这徒弟说:“是的,我跟人说话要谦虚,我都给他们戴高帽子,他们就不反感,不会反对我。”师父说:“你真会想办法。”徒弟答:“是啊,人人都喜欢高帽子,就师父你不喜欢高帽子。”师父笑着说:“是啊,我就不喜欢高帽子。”这样,一顶高帽子已经给他戴上了。对善的好的事情不知不觉就黏上去了。所以我们做功夫要绵密观照,不可疏忽。禅宗的公案就是考验你是否时时心空,空灵无住。
学佛法是大丈夫事业,要慷慨豪放,勇于牺牲。气量狭窄的人学佛很难相应,慷慨豪放的人容易进道。一切世法都是佛法,要时时刻刻警惕觉察,肯牺牲一切。有人问:“我出家好还是在家好?”为这个问题犹豫不决,想出家又怕出家。其实一切都是我们心的妙用,只要无住,出家不出家都无碍。现在出家修行也很难,现在的寺庙都搞经忏,有的打一趟水陆要几万元钱,为赚钱做佛事搞经忏,否则就没有收入来造佛堂、修钟楼等等。少数的寺庙不搞经忏,但先要种田,不种没有吃。扬州的高旻寺是禅宗的道场,难得搞一次经忏,这样的禅宗道场现在已经很少了。宁波的天童寺、杭州的灵隐寺、净慈寺都是禅宗道场,但是都没有参禅了。现在还是扬州高旻寺、镇江金山寺、西安卧龙寺有参禅。听一位小和尚说,一天劳动后疲劳得很,到了晚上一点精神也没有,坐着参禅光打瞌睡,这真是太可惜了!在家呢?有妻子儿女事情的烦恼。但这并不是说出家在家都不好修法了,而是说在家、出家都有困难。我们要在环境中锻炼,最重要的是先要明白自己就是佛,明白都是心的妙用,出家不出家都行,只要时时无住,不一定要打座。能观照就是入手处,如果在境界上观不起来,跟境界跑了,一点定力没有,还是需要抽时间打座。但最重要的还是先要认识自己的本性,大鹏金翅鸟一翅能飞几十万里,他能飞这么远,就靠脚底下一点劲,脚不点地,就不能腾空起飞。不要小看认识本性这一着,能够认识这一点,深信不疑,就是你们脚已经点地了,将来一定能够鹏飞万里。临济祖师叫我们认识“赤肉团上有一位真人,即今说法听法者是。”就是叫我们于此深信不疑,在这一点上用功。
我们这个法妙在是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两位菩萨结合起来的用功方法。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续。用一句佛号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统统抓住,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续,一般人以为静下来念佛、不生其它念头,只有佛号继续不断,那就是静念相续了。其实不然,因为有能念之心、所念之佛,能所相对,有能所在,没有清净,不是净念。要能所双亡,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一起脱落,空净了才是一念净,一念净,为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清净为念念相应念念佛。做功夫能净念相续是很难的,今天能脱开,明天不一定能如此;今天打坐相应了,明天又不了,为什么?因为功夫生疏,习气深重故。做功夫须天天如此,不是一天脱开来就算数的。静中能相续,打坐时能日日脱开还不行,动中也要相续。一切日常动用中都是心空空的,与打坐境界一样,空净无住,于任何世乐、烦恼境界没有两样,那才是真正相续,真正相续是动静一如。毫无走着的净土宗的功夫很深,和禅宗一般无二。一般不用心修法的人,念了几句阿弥陀佛,就认为好了,临终即能带业往生。现在做点坏事也不要紧,有阿弥陀佛接引,假如不来接引,那是佛说谎。其实他弄错了,带业往生,不是带这个业,现在学佛还做坏事,那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这业非但带不走,还要下地狱。所谓带业往生,带的是我们执着没有消净的旧习。业就是心动,心念一动就是业。
这无明业习多生历劫以来,不知积累多厚非一生能除尽。即始修到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分无明未除,这就是业。故往生西方,多少带点业。复次佛接引往生,不是佛跑到你面前来接引你,而是当你净业成熟在你心中显出佛的形象,就像月亮显在水里的影子一样,你的心不清净,佛就显不出来,不是佛不来接引。我们心中心法就是净土宗,能持咒的心和所持的咒一起脱落,当时就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并不需要再另起炉灶修净土宗。很多人认为净土宗更靠得住,不知道修心中心法的妙用,它是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归的妙法。这个法是大愚公吃大辛苦得来的,在藏密中不经二、三十年有相法的磨练不传这个法,它是高深法,属于密三乘最后一部法,诸位能够得到这样的法,真是无上福报,要晓得珍惜、用功啊!
(一九九四年三月三日讲于杭州三台山)
六、耳根圆通法门
甲、修证法要
观世音菩萨于【楞严经】耳根圆通章中对我们说:“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我们修法用观世音菩萨耳根圆照,返闻闻自性的方法来做功夫最易得力。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在六根中最灵敏、最锐利。用之修行,故极易成就。我们在修法时要一切放下,集中心力倾听自己心念咒的无声之声,要一字一字听得分明,才能把整个身心———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全都摄牢而不起妄念,从而证入三昧,打开本来,亲见佛性。我们修心中心密法,就是把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二位菩萨的用功法门合起来进行的。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念佛时说:念佛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我们现在用观世音菩萨所选择的六根中最利的耳根,统摄其他五根的方法来绵密持咒,也就是照大势至菩萨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教导法修行。这样就把二大菩萨的用功方法合为一体来进行了,故最易成就。
现在让我们来对照一下观世音菩萨是怎么用功观照成就的。他说: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观世音菩萨最初用功是用耳根返观自己能闻声音的闻性。我们这里呢?持咒时心念耳闻也是同样的返观自性。当我们持咒时,静听每个咒文的字音,就把整个身心置于闻性之流了,将身心放于能闻的法性当中去,就是“入流”。“入流”有几种解法,其中一种讲法是一个耳朵听进去,从另一个耳朵出来,意指入进去就流掉,不停在心里面,照字义上解也讲得通。另一种说法是入流就是“逆流”。意指声音来了不顺音声流浪,不跟声音跑,也讲得好。(初初的入流方法是不跟声音跑)。正确的解释入流应该是将整个身心置于闻性之流———置于能闻声音的法性当中去。“亡所”就是外面的客观环境(如声音)就全都消融了,能做到“入流亡所”身心就定下来啦,不为外界环境干扰了,所以做功夫第一步要做到心念耳闻,才能抓住妄念不随之流浪,才能入定。观世音菩萨接下来讲: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就是我们做功夫做到能念之心停息了,妄念不动,咒语念不出来,要勉强提也提不出来,这时候就不要再提咒语了。“所入既寂”就是我们的妄心寂然不动了。念头停止不妄动,那就没有什么动静二相了。动静二相是相对而有的,既没有什么动、乱,故也没有静寂了。“了然不生”者,虽然没有动静二相,但是,不是如木石一般的没有知觉,而是了然不生。我们用功处于定中时咒语就不必再提,只静静地看着它,看这一念不生、寂静而了然的是谁?此时动静二相虽然了然不生,但是还没有化空,还有不生的一念在,再进一步,观世音菩萨告诉我们: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
这时候功夫已做到闻与所闻统统没有了,处于寂静的禅定中非常快乐,非常的轻安宁静,非世间乐事可与媲美。但不能停留在此乐境中,一有留住就不能前进见不到本性了。我们做功夫到这地步,往往发一点小神通,便沾沾自喜,以为到了家,那知还相差甚远,所以观世音菩萨接下来说: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假如此时我们放大光明,或见佛菩萨现身,乃至其他许多的神妙境界,都不可动心,都不能理睬他,一有住着,非但不能见性,还有着魔的危险。假如出现什么恶境界或鬼魔现前也不要惊怖,这些现象都是虚妄相并非实有。一者可能是业障幻现,二者或许是护法神考验你,看你幻境当前动不动心。总之,这都是假相,不要怕,也不要理他就无事了。“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简单地说,就是当能与所闻净尽而深入禅定得某些乐受或小神通时,都不能住在这里面而裹足不前。要一点境界都不住———不论什么善境界、恶境界都不住,将其化空,更进一步将“尽闻不住”之觉也化空,才能将能觉之心与所觉之境完全空掉,因为能觉与所觉还是相对的妄觉,不空掉它是不能见性的。但妄觉化空还有空在,空仍是幻影,而且有能空与所空相对的幻觉,这就是无始无明,也须照破它。所以观世音菩萨进一步说: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
就是能空所空———相对的幻妄都消灭了,达到一丝不挂,一法不立,净裸裸,赤洒洒的境界,才能彻见真心。我们修法修到极处,忽然能念之心与所念之咒,或者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一时脱落,这是好消息到来的时刻,此时乃千钧一发之机亟须猛着精彩,看这无心可心,了了分明的是谁?还是自己本来面目否?稍一停机伫思,即被它影子所惑;如当机立断一把擒来,即亲证本性矣。但修道人往往错认空顶好的,一点都没有最安静,住在空上,不思前进。殊不知这是一条岔路,一着空就落于“无记”———死在那里就完了。禅宗呵斥住空的行人为“黑山背后鬼窟里,冷水泡石头。”这种人是永远不会见性的,所以空也须消灭掉。进一步才能达到———
‘生灭灭已,寂灭现前;’
生灭灭已,寂灭现前的境界,才能见到本性。所谓“生灭””是指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相、一切念头,因为这些都是有生灭的,这些生灭的东西都消尽,外加空也消殒了,那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增不减的佛性才能现前,这才是真证见本性。我们修法修到能所双亡———(能念之心,所念之咒一时脱落)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虚空也粉碎时,就豁然开朗亲证本性了。
那么证见本性后是否就完全到家了呢?也没有,因我们多生历劫的积习深重,非上上根人不能一悟就彻的,尚须历境练心,消尽妄习,才能挥发神通,圆证佛果,得有个“理属顿悟,事则渐修”的过程,所以还要做绵密保任功夫,除尽妄习,才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证到观世音菩萨所证的十方圆明的胜果。
乙、保任证道要诀
- 一念不生处,了了分明的灵知即当人的佛性。学人果能于此不惊不怖、深信不疑,立定脚跟,安住保护,净尽妄习,圆证佛果,诚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而是无量佛所种诸善根。
- 观照就是回光返照,向心内看,不是向外看,观这一念不生处(念头未起处),念头起来就看见,不理睬它,不随之流浪。这一步最要紧,如念头起来看不见,就不行了。证见本性后,要于行、住、坐、卧处观照保护,“外不为境牵,内不随念转”即为最好的保护法。念起不住,不随之流浪不停,即为无念,不是压念不起,亦不是将一念不生的时间拉长为无念。
- 平时应缘接物,须“于事无心,于心无事”。就是做事之时无第二念,既无患得患失之心,亦无毁誉成败之念。事情做过了之后心中毫无挂碍,如未做过一样。而不是逃避事情,死住在无事里。
- 证见本性后,所有妄心、妄想、妄念皆化为真心的妙用。妙用与妄作的分别即在“有住”与“不住”之问,住即妙用化为妄作,不住即妄作摄为妙用。
- 做保任功夫,先须绵密保护,于一切时不忘记,继须于保时不死守,后于不守时能化。
- 能在事境中精勤磨练,于行、住、坐、卧当中不断做去,三、五年决可打成一片,不求神通而神通自发。
- 无所求,无所得,能入佛亦能入魔,斯真到家矣。行人往往着在神通上,以为未发神通不为见性,这是极大的错误。须知能立稳脚跟不为妖言魔语所惑,时时处处潇潇洒洒自自在在,得真实受用,即是最大神通。
- 心地法门,是诞生王子。在心地上做功夫,将来一定成佛。其他任何有相殊胜法门,俱系外围功勋位,纵或发什么大神通,也只能立功受奖俯首称臣,而不能成佛。
(一九九四年二月)
◎ 法源│法园│法缘│法圆│法援
◎
心中心法│金刚上师│上师论着│上师开示│纪念专辑
|